一位显示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投资百万元就可以做一个CRT显示器厂,建一个LCD显示器厂的投资也许还会少,因为LCD组装的成分更大。但显示器市场的容量却还很大,这引得许多厂商纷纷进入这个市场来掘金,TCL来了、格力来了,连国内电脑厂商联想也动了心,要进入CRT显示器行业,连一向专于渠道分销的神州数码也羞答答地把手伸向显示器制造业。在2001年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陌生的显示器品牌在市场上飘荡。一时间,想进入显示器制造商行列的厂商数不胜数。不过,显示器产业的"金子"真的会那么好淘?显示器市场是否会步彩电行业的后尘?
显示器制造不那么好玩!
2001年,对于液晶显示器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也是丰收的一年。一句"全民化液晶时代"的口号一举引燃了液晶显示器的降价,紧接着就是各商家的"跳水"比赛。继而又是"视觉纯平"与"物理纯平"的发展趋势之争,特别是纯平显示器在2001年底进行了"降价"大战。最后显示器市场演变到随便几个人就能做显示器了,贴个牌子,讲句口号就是厂商,都高举大旗向显示器市场挺进。人们不仅在想:显示器市场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2002年显示器市场的态势又是怎样?玩这个游戏要什么?靠贴牌?靠渠道?靠技术实力?靠品牌?
在显示器市场上决胜不容易
显示器市场老大三星显示器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投资百万就可以生产CRT显示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行业的门槛并不高,但能否持续发展,能否把企业做大,就成了问题。" 飞利浦电脑显示器及外设事业部市场总监黄夏也向记者透露:LCD(液晶)显示器与CRT显示器的生产完全不同,生产液晶显示器的门槛很低,它实际上只是一种装配工艺,厂家只要买到好的液晶面板组装即可,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许多人都想进来搏一下。
的确,现在,市场上的确有许多品牌的显示器,但像三星这样拥有像显像管和液晶面板技术等核心的公司不多,大多数是显示器产业下游生产商。而拥有显像管技术和组建显像管生产厂的投资则是巨大的,特别是液晶面板的生产线的投资就更大。现在,世界上的CRT显像管和液晶面板的研发和生产绝大多数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厂商手里,其中三星的CRT和液晶面板生产量在全球遥遥领先。
一般认为,显示器核心组件――CRT显示器的显像管以及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市场目前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日韩及中国台湾分别占据高中低档市场。其中日本厂商虽然给以尊贵之感,但市场表现平平,倒是不满足于在中高档市场占尽优势的韩国三星左右逢源、尽显风流。在这样一个格局已相当稳定的市场,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厂商要在显像管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显然微乎其微,至少五到十年内只能通过采购进口显像管组装成成品,为三星、三菱、索尼等国外厂商出货提供一个"超级"平台。
据了解,要建一座液晶显示屏生产厂,投资高达30亿美元,若以 Display Search 去年的估算,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及美国等国家在內共有二十四家生产厂商中的前十大厂商的占有率已高达76%左右,未来几年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为此经济规模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明基、联电两大集团将旗下关系企业联友光电与达碁科技正式合并,成为全球第二大TFT-LCD厂商,和LG与飞利浦合作的原因所在。据业内人士来看,只有联合才可能与显示器行业的老大相对抗,可见显示器行业的门槛并不低,而且只有规模一定才有可能赢。对于那些抱着掘金的想法的厂商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的机会并不多。
新来者,玩一把就走?
由于受全球IT行业市场欠佳以及国内PC应用的成熟和普及的影响,显示器市场需求增长放慢,但由于国内显示器厂商众多、利润空间一再减少,竞争显得异常激烈。这是市场给许多显示器厂商出了一个难题,特别是现在才进场参与的人,更是一种毁灭式的挑战。
一位业内资深观察家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显示器上游产业的支持,没有自己的技术和产业规模做支撑,在利润日益微薄的显示器产业内生存是困难的。一些不谨慎的厂商的投资有可能化为泡沫。最后可能不得不忍痛割肉,连全身而退的机会都没有。"他说,这样的结论是源于显示器产业与我们国家的电视机产业有相通之处,最后竞争的结果是国内厂商集体大流血;但更残酷的是这次的对手不象电视机,显示器的国际性对手似乎全在国内生产,想在价格上略胜一筹,似乎不太可能。三星电子1997年已在天津设厂,产品供应中国及其周边地区400-500万台,每年产量3000万台,LG也在1999年与南京建厂。
在这种情况下,投身显示器制造的厂商,要是抱着玩一把就走的想法,或许不失为一个好招,但什么时候罢手,需要判断力,否则不免会玩火自焚。如果软磨硬泡打持久战,投资可能会在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化为泡沫。
产品、技术才能打造金字招牌
显示器,是电脑用户面对时间最长的PC配件,其产品质量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与人的眼睛保护有关。所以在产品质量上的竞争在显示器行业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渠道优势、价格优势都要在用户健康上面退居第二位,这也是这个行业的生存之道。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最希望就是自己购买的产品不出问题。但今天中国的显示器市场猫腻太多了,一些热心的专业人士针对一些厂商的虚假宣传提出了鉴别显示器质量的多种方案,但这些考察标准过于专业了,普通消费者要想掌握真是难于上青天。那么,在品牌众多的市场中是不是只有先当成专家才能买好东西?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消费者们已经走向理性消费,而这带来的就是品牌效应。建立强大、可信的品牌是企业最终保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要建立品牌,就必须在产品上工夫,产品上没有创新能力,品牌就是建立在沙滩上。但较低的门槛,现有的高额的利润让一些人跟风而进。他们既没有研发技术的实力,也没有良好的渠道建设,更谈不上品牌。我们在市场常看到那些贴牌的产品,其生产和设计均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无从谈产品开发和创新了。
从技术来看,掌握和引导显示器产品发展的主动权全掌握在一些国际巨头手里,比如三星电子推出新丹纳显像管,就左右了纯平向视觉纯平发展的方向,LG也声称未来的纯平显示器是视觉纯平,而不是现在其推广的物理纯平。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推出新品,谁就可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只靠打价格战来夺得一时的市场份额,而不在技术上、产品上作投入,这个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现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核心技术、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而且,电视机产业所演绎的历史可能在显示器上不会出现。"
显示器:谁会笑到最后
从目前市场上来看,虽然市场上的自有品牌很多,但核心技术却掌握在韩国、日本的一些厂家手里,其中又以三星的实力最为强劲,遥遥领先与后面的几家厂商,而三星的产销量也再次稳居第一。现在三星显示器的销量已超过市场占有率第二、第三厂商销量的总和。因此,我们分析在今年的显示器市场上,规模和技术将决定最后的胜负。
据国内权威调查机构CCID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第三季度中国显示器市场总销量达233万台,其中自有品牌占130.8万台,占总量的56.14%,而纯平产品以43.63%的市场份额占据了自有品牌的近半壁江山,共销售54.8万台。作为显示器行业第一品牌的三星,借助自身独有的垂直研发、生产能力和资金强大优势,推出的采用"新丹娜"纯平新技术产品以24.24%的市场占有率,共计31.7万台的销量,以高出位列第二位的竞争对手10多万台、10个百分点一举折冠。
再看2001年整个显示器市场的状况。2001年显示器市场的自由品牌销量为498万台。其中三星市场占有率为28.7%,雄居榜首。第二位飞利浦,市场占有率为14.3%。LG位居第三,占总量的13.7%。也就是说,在自由品牌的市场中,三星显示器的产品销量比第二和第三的综合销量加起来还要多。
其实在2001年的液晶市场的价格战中就证实了这一点。2001年四月以来,液晶显示器市场风云突变,优派VE150率先将15"LCD价格降至4000元以下,此后LCD价格大战一发不可收拾,ADI、EMC、ACER、LG……各大显示器制造商纷纷调低主流液晶显示器售价。
从最初的小厂到国际大厂,甚至连LG、ACER也迫不及待的加入战团。在这方面,三星和PHILIPS等国际大品牌则比较稳重,没有盲目跟随降价风潮,而是在保证正常利润率的前提下,致力于发展技术,拓展自己的产品线,这是一个国际性大厂应有的风范。三星显得非常沉着,并没有跟风降价,而是按部就班进行新品研发,适时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比如3500元左右的151S就是三星对应低端市场的新举动,而没有把老款中高档显示器价格大幅降低,这是一般小厂商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