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似乎是个人电脑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习惯以CPU的档次来区分整台PC的档次。对于商业用户和发烧友来说,越高档的CPU当然能带来更好的整体性能。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讲,似乎并不需要那么高档的CPU。因此,CELERON、K6等低端CPU才会在国内卖得如火如荼。进入2000年,各大厂商在努力开发高端产品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低端用户,那么我们到底能够看到哪些价廉物美的产品呢?

采用Coppermine核心的CELERON II
Intel似乎总是以一股霸气出现在我们面前,从当年的Pentium MMX到如今的PIII,Intel好象永远在领导业界的潮流。这不,最近它的CELERON II又上市了。
CELERON II是Intel推出的面向低端市场的一款产品。众所周知,当年Intel正是由于成功地推出了CELERON处理器,从而一举击败AMD,占领了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AMD即将推出新的处理器“Duron”之前,Intel抢先一步发布新的CELERON II无疑是一个抢占市场的有力举措。
CELERON II采用了P III Coppermine的核心,使用0.18微米的制造工艺,并集成了128KB的全速二级缓存,因此其核心又称为“Coppermine128”。
CELERON II的先进性能
1、新的128K二级缓存
二级缓存对CPU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二级缓存速度非常快(是CPU的一半甚至同频,大大高于一般的SDRAM)。因此CPU在工作时,会首先在一级缓存中查找数据,然后在二级缓存中查找数据,如果二级缓存的容量足够大,速度足够快,那么CPU访问速度相对较慢的内存(SDRAM)的机会就比较少,也就是“命中率”较高,这时当然就加快了CPU处理数据的速度。虽然从容量和速度上看,CELERON II与CELERON一样,都是128KB的同频二级缓存,但是CELERON II采用的架构却发生了变化。以前的CELERON、P II甚至老的P III(代号为KATMAI)的二级缓存都是采用的64位数据总线架构,而CELERON II却采用了256位的数据总线架构!举个例子,CELERON 533的二级缓存数据吞吐量大概只有2.1GB/s,而CELERON II 533的二级缓存数据吞吐量却将近9GB/s(差不多是它的4倍)!这对于CPU的性能提升当然是大有好处的。
CELERON II的二级缓存采用了高速传输缓存机制(Advanced Transfer Cache),这本是COPPERMINE所采用的技术。高速传输缓存机制(简称A.T.C)主要包括:288位的通道带宽(其中256位为数据传输位,32位ECC校验),8路联合控制,二级缓存的延迟时间减少到KATMAI的1/4等(当然还有一些技术要求,在此笔者就不再祥述了)。所有这些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加快二级缓存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CELERON II的性能比以前的产品有较大的提升。
2、0.18微米工艺
CELERON II性能的提升,除了改良后的二级缓存外,其0.18微米的制造工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采用了更精细的工艺,减小了晶圆的尺寸,使得晶体管的门电路缩小,这样在同样的面积内就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同时由于晶体管变小了,能耗也就降低,这样就可以更省电,这也就是CELERON II采用1.5V电压的原因。而且由于集成电路的面积越来越小,水平方向发展基本已到极限,因此也出现了多层金属技术,从而提高整个芯片的传导速度。
正是由于高性能的二级缓存和低功耗。CELERON II也具有极好的超频性能。特别是首批上市的CELERON II,由于技术上控制不是很严,所以一般的C566不加电压也可以超到850!就像当年的C300A刚刚面市多数都能超450一样,这一批CELERON II的超频性能应该是比较好的。
虽然CELERON II有非常优秀的性能,但是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它的电压很低,只有1.5V(比COPPERMINE的1.65V还低),目前相当多的主板(特别是 Socket 370架构的主板)不支持(SLOT 1架构的主板可以通过转接卡支持,相对来说还好一点),其次由于CELERON II的倍频相当高,CELERON 566已经达到8.5倍频,CELERON 600将达到9倍频,这样也会有许多主办不支持(如果是SLOT 1的主板还可以通过转接卡使用,Socket 370主板可能就比较困难一些)。
相对于高端的COPPERMINE处理器来说,CELERON II66MHz的外频和128K的二级缓存在运行大型商业软件如PHOTOSHOP等领域仍然存在差距,但是在游戏中,这种差距并不明显。由于CELERON II也内置了SSE指令,因此在多媒体领域CELERON II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只是由于Intel最近的供货能力好象出了点问题,因此我们真正要担心的还是它什么时候能够大量上市,那时候相信价格也会降下来的。:)

ATHLON的简版Duron(多龙)
自从推出“Athlon”在高端CPU领域击败Intel以来,AMD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长期以来,Intel一直是压在AMD身上的一块沉重的大石,而这次在高端领域的大翻身无疑给Intel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AMD并没有忘本,既然它是从低端领域起家的,那么在新的低端处理器中,理应有AMD的一席之地。终于,在2000年4月27日,AMD宣布选择AMD “Duron”作为其新款廉价处理器的商标。
“Duron”这个名字源于拉丁语 “durare,” ,意思是 “长久” 加上后缀 “-on”,意为 “处理单元” ,AMD选择“Duron”作为处理器的名字是因为希望它能为用户的投资价值延长寿命。
AMD的 Duron处理器是专门针对需要廉价电脑的商业和家庭用户所使用的。“Duron”处理器源于AMD Athlon 处理器核心,集成有全速的128KB片内二级缓存,支持200MHz的前端外频总线,具有增强了的 3DNow!多媒体技术。
由于采用了AMD ATHLON处理器的核心,“Duron”具有大大优于K6系列的性能。和CELERON II一样,它也采用了0.18微米的铝工艺技术制造,能耗比K6系列大大降低,从而散热能力得以提高,这似乎更有利于超频,但愿“Duron”能够像K6一样,在超频能力上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而一直令AMD倍感头痛的浮点运算能力,也因为“Duron”采用了ATHLON处理器的核心(即EV6总线架构),从而可以有三个管道进行浮点运算处理,在这一点上,甚至不属于同频的P III。
我们知道,CPU的二级缓存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一直是一个瓶颈所在。“Duron”内置了128KB的一级缓存,足足是CELERON II的四倍!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数据在一级缓存中找到,提高一级缓存的命中率,从而尽量少地避开二级缓存这个瓶颈,这无疑将对CPU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尽管“Duron”只有64K的全速二级缓存,其性能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退步。
由于“Duron”处理器采用了独特的Socket A架构,与传统的Socket 370架构不兼容,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主板和芯片组。最近,代号为“KT133”的芯片组已经正式推出(原为KZ133),它将全面支持“Duron”处理器。
相对于128K的一级缓存来说,我觉得200MHz的前端总线到不是一个在现阶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性能特点。众所周知,前端总线的速度就是二级缓存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在现阶段,PC100和PC133内存是市场的主流。在AMD 750芯片组推出的时候,虽然当时的ATHLON处理器已经是支持200MHz的前端总线速度了,但是其芯片组却只支持100MHz的实际速度。到了KX133芯片组时,总算能够支持133MHz的前端总线速度了。而想要真正支持200MHz的速度,我想恐怕要等到RAMBUS DRAM大量上市以后,才是真正发挥它潜力的时候。
相对于Intel全球的18家工厂来说,AMD的供货能力一直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好在它在德国的工厂开工以后,应该会对改善这种情况起到一定的作用。

物美价廉的Cyrix III
自从台湾威盛电子(VIA)收购了CYRIX以来,VIA一跃成为与Intel、AMD等芯片霸主叫板的生力军。在今年的2月,VIA正式发布了它的第一款处理器——CYRIX 。考虑到自己的实力,VIA很明智地选择生产与Socket 370架构兼容的CPU。它同CELERON II一样,采用了0.18微米工艺制造,外频支持66、100甚至133,内置64K的一级缓存和256K的全速二级缓存。但与CELERON II不同的是,它仍然采用2.2V的核心电压。为了改变CYRIX处理器浮点运算能力较差的弱点,CYRIX还专门提供了两个80位的浮点处理单元。
由于CYRIX III采用的与Pentium等效的PR值来表示等级,主要只有433、466、500、533四种型号的产品。都内置MMX和3D NOW!指令,因此在都媒体领域应该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虽然CYRIX III的二级缓存不如CELERON II,不过它的价格很可能是相当诱人的。并且由于它是采用的2.2V电压和不算太高的外频,使得大部分主板能够支持,对于使用老主板的朋友来说,它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CYRIX III能否及时供货。
市场展望
2000年的低端CPU市场竞争仍然十分激烈,个大厂商都在推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谁的性价比最高,谁的服务体系更完善,也许谁就能占领大部分的市场。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要盲目地跟风,也许大家都认为好的却不一定适合你呢,你说是不是?
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