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第1页:DDR内存模组简介 第2页:DDR内存模组做工简要分析 第3页:宇瞻(Apacer)产品简介 第4页:威刚(A-DATA)产品简介 第5页:富豪(FUHAO)产品简介 第6页:金邦(GeIL)产品简介 第7页:胜创(KingMax)产品简介 第8页:勤茂(TwinMOS)产品简介 第9页:骏一(Kinghorse)产品简介 第10页:金士顿(Kingston)产品简介 第11页:超胜(LeadRAM)产品简介 第12页:利屏(LPT)产品简介 第13页:忆宝(RamBO)产品简介 第14页:参测产品总汇&测试平台列表 第15页:兼容性测试实战 第16页:DDR-400优化与超频测试说明 第17页:DDR-400优化与超频成绩 第18页:点评与总结
内存模组的做工一直是广大用户所关心的问题。首先,很多人都比较关心PCB的层数,目前JEDEC所推出的标准参考设计规范都是6层PCB设计(早在PC-100时代,业界就要求采用6层PCB设计)。但市面上可能还是有少量的4层PCB的产品,这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已经是非常少见了,比如面向OEM的产品基本上都是6层PCB的,Intel的认证就必须要求是6层PCB。本次参加测试的产品除了一款外,其他都是6层PCB设计。
经过几年的发展,想生产DDR内存模组虽不是困难的事(可直接用于生产PCB的光绘文件是免费下载的 ),但难就难在制造的质量,这体现在PCB的做工精细程度,布线的均匀性、贴片元件的质量和焊接水平,以及模组与主板DIMM接口金手指的质量。由于是6层PCB,有4层可以走信号线,所以表面上出现的布线应该比较宽松(同层布线),这样有利于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对于金手指,电镀金比化学镀金要更耐用(前者的光亮度与色泽也与后者不同),金手指间的间距也要均匀。而且,金手指的厚度不能过薄,最好厚一些,否则有可能影响信号质量与插拔寿命。另外,PCB上应该没有空的贴片焊位,贴片电容在理论上讲,也应该是越多越好(按照行业的说法,平均每个内存芯片至少要有两颗电容,有些产品甚至会在3颗甚至更多 ),尤其是正面左下角部分第一引脚处一定要有电容,因为第一个引脚负责提供参考电压(Vref),而且每个芯片的Vref引脚上也应该有去藕电容以滤除杂波干扰,这对模组非常重要(辨别数据是0还1就是靠它)。此外,模组上芯片间的距离最好也不要太近,有很多模组是ECC/非ECC共用的,从而为ECC芯片留出了空位,这也造成其他芯片相对拥挤,这对散热和超频可能会有不良影响。
下面就介绍一个简单分辨电镀金与化学镀金的方法:
电镀金工艺:仔细看金手指触点的下方,会引出一根很短的细线,这就是电镀时留下的引线,以目前的工艺,这个引线还无法去掉,另外请仔细看金手指1号引脚上会有一颗贴片电容,这是必须要有的
化学镀金工艺:金手指触点下方没有那根引线,从而可以基本断定为化学镀金
接下来,让介绍一下查看芯片有无Vref去藕电容的方法。
良好的设计:注意观察从内存芯片引出的布线,有一根要明显粗于其他信号线,它就是Vref电路,正规的设计会在此电路上设置Vref去藕电容
低成本设计:在通往芯片的Vref电路上没有Vref去藕电容
对这些细微环节的处理,也正是目前大厂与小厂的区别所在(比如一颗贴片电容的价格现在大约在人民币3毛钱左右,那么几十个下来,成本也相当可观了)。相对而言,选择大的名牌厂商的产品会得到更多的保障,不过在今天这样的环境(DDR内存模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可否认模组的整体质量都在提高。
现在的PC3200乃至更高规格的内存模组基本都采用了6层PCB设计,1、3、4、6为信号层、2为接地层、5为电源层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目前主流的6层PCB单面模组的背面设计。
常见的三种6层PCB单面内存模组的背面布线设计
在上图中,后两种采用了不同方式的大面积覆铜设计,能起到降低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的作用。其中,2号设计是最为常见的,很多256MB模组都采用这种布线设计,而3号设计的布线要更合理一些,因为它的布线间距要更大一些,有助于保证信号的稳定。相对而言,1号属于低成本的6层PCB设计,但这并不代表其布线设计水平的好坏。不过,DDR内存模组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模组的性能更多的取决于所使用的内存芯片质量,PCB并不可能弥补芯片的固有不足。所以,如果选择能超频的内存模组,内存芯片的品质是首先要考虑的。在下文中,大家会发现,一些PCB做工并不是很好的模组的超频能力并不弱,而一些做工很好的模组反而不行,这就体现出芯片超频方面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认识一下参测的19款产品,这里事先约定:介绍顺序与后面的测试成绩列表顺序以产品的英文名称来排列,下文所说的几号PCB设计就是指上图的PCB编号,请读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