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前言
最初听说nVidia将会发布支持AGP 8x接口规范的NV18/NV28的时候,我不禁摇了摇头,我认为这款产品并不值得期待。nVidia正式发布了这款两款“新的”核心之后,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正式名称GeForce4 MX440 with AGP 8x和GeForce4 Ti4200 with AGP 8x,这更加让我对于这么两款产品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采用了AGP 8x接口规范的GeForce4 MX440和Ti4200而已。之前的很多测试都显示,目前的显卡在目前的应用中根本利用不到AGP 8x的高传输带宽的优势。因此除非nVidia提高NV18/28的核心频率和显存带宽,否则我们将看不到这两款“新核心”相对于原来的核心有多少提高。
既然NV18/28的以AGP 8x为噱头,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金字招牌一般的AGP 8x究竟是什么。首先来一起回顾一下AGP总线的发展历史。
AGP发展简史
总线是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具体的说总线就是一组连接2个以上模块或子系统的通讯通路。全球第一台PC,Altair单板机就是采用了面向总线的技术设计的,其Altair总线很快被业界接受并且演化为S100总线,这就是总线技术的由来。此后总线技术随着PC机的发展也不断的改进,PC/XT、ISA、MCA、VESA乃至我们都熟悉的PCI、AGP等等。
在PC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器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设备,为了消除外围设备的连接瓶颈,系统工程师们也不停的改进总线技术,其中为了适应个别硬件设备对于传输带宽的急剧增长的需求,局部总线的改进更是频繁,AGP总线就是局部总线的一种。
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加速图形端口是Intel为了提高图形和视频性能而设计的高带宽总线规范,它虽然是基于PCI总线设计,但是在电器特性、逻辑上都独立于PCI总线。它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PCI总线可以连接多个PCI设备,而AGP总线仅仅是为了AGP接口的显卡准备的。
在AGP总线出现之前,PCI总线是PC系统中最快的外部总线但是工作频率为33MHz(带宽为132MB/s) 。在处理3D图形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要通过PCI总线在系统和显卡之间直接进行交换,其中的纹理数据需要占用相当的带宽,于是PCI总线成为了制约图形子系统乃至整个系统的瓶颈所在。而AGP总线则是通过直接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卡,使得3D图形数据越过PCI总线从而解决瓶颈所在。 (如下图所示)
AGP 1.0规范1.0版由Intel于1996年7月发布,它以66MHz PCI2.1版规范为基础进行了扩充和改进,它的工作频率为66MHz,工作电压为3.3v,分为1x和2x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为266MB/s和533MB/s。
1998年5月份,AGP 2.0版规范发布,工作频率依然是66MHz,工作电压降低到了1.5v,并且增加了4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数据传输能力大大的增强了。
与此同时,还发布了AGP Pro规范,该规范定义的一种比AGP 4x接口略长的一些的接口,其增长的部分用户容纳更多的引脚,这些引脚都是电源引脚,使得这种接口可以驱动功耗更大(25-110w)或者处理能力更强大的AGP显卡。所以这种接口主要用户高端图形工作站中,由于这种规范兼容AGP 4x规范,所以标准的AGP显卡也可以插入这种插槽使用,这也是部分桌面主板配置这种插槽的原因。
由于AGP总线独立于PCI总线,所以在具有AGP总线的系统中,PCI总线可以被用于其它的数据传输,比如IDE/ATA、USB控制器等等的数据传输。AGP不但可以带来更快的视频性能,而且还允许AGP显卡直接访问系统内存大大缓解了对于显存容量的需要,有效的控制了显卡的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