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电脑DIY,通过自己动手,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满足了个性化的需要。也许有人认为DIY很复杂,其实想要成为电脑DIY爱好者并不难,只要稍有一些专业常识就可以动手实践,体验成功的乐趣。当然要达到“大师”水准,则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是条颠扑不灭的真理,作为一名电脑DIY爱好者,平时阅读IT报刊杂志上的各类DIY文章和各种硬件产品信息是重要的。而且现在IT类读物俯首皆是,随便捡起一本翻翻就能找到一大堆信息以及产品大观、硬件看台、X X指南、初学者园地等各类DIY文章,显然比以前方便了许多。但是同时各种披着美丽外衣的垃圾信息也以癌细胞扩散的速度侵蚀着IT媒体体弱多病的躯体。
笔者曾经是一个电脑DIY发烧友,是朋友眼中的电脑“专家”,所以经常为周围的朋友答疑解惑、出手相助。近来,电脑应用的娱乐性不断加强,玩游戏、看影碟、听音乐以及上网成了电脑的主要功能,因此人们对电脑音响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跟上潮流,笔者最近开始恶补电脑音响方面的知识。买来一堆IT报刊杂志,从中选了几本业界知名的刊物,本着循循渐进、去粗存精的原则,先学习音响专业常识、再了解各类声卡、音箱产品的知识。虽然有些枯燥、有些晦涩,但是经过几周的“苦读”,笔者莫日忽觉眼前一亮,一种豁然开朗感觉油然而生。
愕然
一日,笔者内急,顺手拿了一本刚买的电脑杂志,坐定后,便开始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由于笔者刚刚恶补过电脑音响的知识,所以杂志中那篇“27款音箱横向评测”(实际上文中只介绍了26款)的专题文章引起了笔者兴趣。
笔者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但只是粗略地看了看,就顿感愕然。
文章引文中说“此次的专题将大致分为以下3个部分”,但笔者翻来覆去地找了半天,只看到两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测试音箱的方法,然后罗列26款音箱产品的简介及测试结果。难道还有下篇?但是文章最后的“本次测试获奖的产品”已经为评出了4款所谓的“编辑推荐奖”、“最佳性能奖”,好像不可能再续写后文了。
由于“清理内存”的工作没有结束,笔者不忍浪费时间,所以还是开始了认真地品读。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7种检测指标,但是看了第一个“灵敏度测试”的介绍就让笔者直发晕,文中写到“测试出来的音箱灵敏度值越大,则它发出的声音就越小”,难道这是一个反语修辞?!
接下来的 “失真度测试”中的数据则完全失了真,文中写到“普通多媒体音箱的失真度应小于0.5%(笔者注:应为5%),低音炮的失真度应小于5%(笔者注:应为10%)”,文章也没有说明失真度是不是指系统失真。
而那段关于“频率响应”的定义,更让笔者刚刚建立起的有关电脑音响的自信心彻底崩溃。文中的定义是这样的:“频率响应指将一个恒电压输出的音频信号与音箱系统相连接时,音箱产生的音压随频率的变化而发生增大获衰减、相位随频率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给这样的定义,业内人不会去看,而普通读者又不知所云,难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把明白人搞糊涂?
剩下还有几个测试指标的介绍,笔者已经不敢再看了,赶紧翻到第二部分,心想,也许能从这部分的产品简介和测试结果中,了解到一些实用知识。
茫然
第二部分的内容好像比较丰富,既图文并茂,又系统详细。
但是一路读下来,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文章表面上选取了包括2.0 、2.1 4.1、 5.1系统的26款“主流”音箱产品,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测,而仔细读过之后,却强烈地感到作者好像在极力给读者某种暗示,或者说在强化读者对某些品牌的印象。
2.0系统包括4款不同品牌的多媒体音箱,主流的2.1系统列举了13款产品,而4.1和5.1则分别介绍了3款和6款产品。但是稍微留意便可发现在这四大类产品中,均包括1到2款某个品牌的音箱,而对它们的评价,当然就象小学生给自己写的评语,优点多多,缺点吗?一代而过。不言自明,最后此品牌的音箱获得编辑们的一直推荐,终获大奖。
当然作者(们)为了体现评测的“科学性”,给获奖产品配上了频响曲线图,然而这些曲线的奇怪形状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多数图的曲线超出了目前中低端音箱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此时,笔者已经不知道正在翻阅的是一篇评测文章,还是某款产品的“超常”广告?
释然
笔者突然感到腿有点麻木,可能蹲的太久了,于是赶紧收拾停当……
然后毫不犹豫地将那本“时间杀手”丢入纸篓,匆匆奔回床上,以便放松一下腿部肌肉,同时闭目静思,重新整理一下混乱不堪的电脑音箱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