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第1页:前言 第2页:DDR未必差,Rambus未必好 第3页:支持DDR400的芯片组 第4页:天生超频狂:Corsair XMS 512-3200C2模组 第5页:重装机甲:GL PC3200 256MB内存模组 第6页:布衣高手:KINGSTON ValueRAM KVR400X64C25/256内存模组 第7页:保守路线:Samsung PC3200 CL3内存模组 第8页:最普及的DDR400:KINGMAX DDR400 256MB内存模组 第9页:测试方法、测试目的和测试平台 第10页:测试结果:系统理论值测试 第11页:科学计算和多媒体编码测试 第12页:办公应用和内容生成、专业OpenGL性能 第13页:游戏D3D性能测试 第14页:游戏OpenGL性能 第15页:测试总结
前言
2002年,DDR内存规范以及应用达到了鼎盛。所有的PC芯片组厂商都推出了支持DDR内存的芯片组,这在其中包括在2001年末拿出几千万美元补偿了Rambus然后携着Intel 845D芯片组进入DDR市场的Intel公司。
谈到Intel,不得不谈谈其最近几年在选择内存技术方面周折。从PC100向PC133过渡的时候,Intel开始选择了抱定PC100不松手的理念,但是以VIA、AMD为首的厂商却结成联盟共推PC133规范,结果我们都知道,在对手的们的强大压力下,Intel也加入了PC133的阵营。
当从PC133向着新型内存过渡的时候,Intel再次选择了同大部分厂商不同的道路:Rambus。其它的厂商则一起推广由联合电子设备工程委员会(Joint Electron Device Engineering Council ,简称JEDEC)制定的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RAM,下文我们将其简称为DDR)规范,其中处理器、芯片组领域AMD和Via自然成为了领军人物,内存生产厂商更是对于DDR积极拥护,Samsung、Toshiba、NEC(Toshiba和NEC已经合并为Elpida)、Hyundai(现在是Hynix)、Micron等。可想而知,DDR的顺利发展并不是偶然的。
Intel和Rambus结盟的目的是希望利用Intel的影响力和Rambus的专利技术来完全的垄断市场,这招做的太过绝对,所有的芯片组厂商都被据之门外,而内存生产厂商因为Rambus对于专利金的要求太过苛刻而不愿意涉足--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Rambus的推广难度,使得其生产成本更加难以迅速下降,从而陷入了“推广慢--成本下降慢--推广更慢”的怪圈。到了2001年中期,Intel推出了第一款不支持RDRAM的Intel 845芯片组,据说这是由于它和Rambus之间有一个Intel不得于2002年之前推出内存带宽超过1GB/s的非Rambus内存的芯片组--估计这个协议对于Rambus也有类似的约束,本来是保障Intel独享Rambus专利的内存技术的约定,不过当时却成为了Intel摆脱Rambus的束缚。
Intel在发布了Intel 845D芯片组之后便一发不可收,相继推出了Intel 845E、Intel 845G以及最近发布的Intel 845PE/GE芯片组,并且在今年(2002年)秋季的IDF上透露不会再开发后续的支持Rambus的芯片组,未来的E7205将会支持最新的Pentium 4(HyperThreading)桌面处理器,同时还会提供对于双通道内存的支持,E7505则会支持Xeon和双通道DDR内存,这意味着Intel终于明确了自己的路线,支持DDR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其长期的策略。
不过随着处理器的性能的提高,特别是其前端总线频率的提高,对于内存子系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即使DDR333也仅仅提供2.7GB/s的带宽,同Pentium 4处理器的3.2GB/s以及4.2GB/s的前端总线带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PC800和PC1066却能够提供必要的带宽,这也是业界承认Rambus技术具有优势的原因之一。DDR内存当然也面临着提高带宽的问题。
双通道DDR内存控制技术在现有的DDR内存技术上,通过扩展内存子系统位宽使得内存子系统的带宽在频率不变的情况提高了一倍!nVidia、Intel都掌握了这种技术--不过从目前我们已经测试过的nForce平台来看,这种技术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不明显。
因此提升内存运行频率成为了业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DDR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DDR400或者DDR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