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显示器就是PC机的窗口,因此它在用户采购的预算中自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显示器主要分为两大类CRT显示器和LCD显示器,CRT显示器是我们最常见的传统显示器。但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CRT和LCD之间以及CRT各品牌之间彼此竞争异常惨烈。尤其是2001年大大小小各个品牌的价格不是“跳楼”就是“跳水”, 降幅之大让人差点跌破眼镜。因此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各CRT显示器厂商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小厂商把功夫主要下在了外观上,以新颖奇特来吸引用户,而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大厂商则在功能和技术上大做文章。尤其是近期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CRT显示器以大幅提高亮度为产品主要买点,并为此应用了特殊的增亮技术。那么CRT显示器是越亮就越好吗?普通消费者真的需要如此高亮度的显示器吗?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CRT显示器是如何发光成像的吧。不同CRT显示器之间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阴极射线显像管。当它被加热时阴极射线管会发射出电子。电子枪汇集电子并将它们送到阳极,而阳极则把这道电子束射过荫罩板的透光孔后,打在玻璃内表面的荧光粉上使之发光从而显示出各种图象,因此有所谓的透光率问题。一般普通的点状荫罩板显像管的透光率只有48.5%左右,图形图像显示不够亮丽,质量差的还出现雾状感。所以很多消费者自然会认为显示器的亮度越高越好。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从普通的技术角度来看,显示器的老化程度与它的亮度衰减是成正比的,用的时间越久亮度打得越高,只能更加速机器的老化,缩短使用寿命。至于采用了增亮技术的CRT显示器主要是针对特殊应用环境的,如户外、强光等条件下。但我想大部分用户买来的显示器应该都是放在室内的,所以高亮度显示器并不是他们的主要采购目标。
我在市场上还常看到显示器销售人员采用的一种短命推销法,即将亮度调得很高,以便加强图片色彩的绚丽效果,同时掩盖掉显示器的坏点、走光等缺陷。但很快显示器的整体效果就会下降,所以这个推销方法的要点就是时间短,用户看见那个买那个,并且还要说上一句“这是今天最后一台”,以示产品火爆。如果这时候用户要是凭直观感觉,那可就上当了。因此亮度只是满足某些商家的需要,而选择的一个卖点。其实对于一个以观看文字和浏览网页为主的用户来说,过高的亮度只会导致眩晕,所以挑选显示器时应更多注意其整体性能。
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讲,显示器的亮度必须要与对比度相配合,它们就好像是一对亲兄弟,只有都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出现良好的显示效果。因此亮度与对比度常常同时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出现在测试报告或说明书上,但它们绝不是产品性能的决定因素。如果你看过许多显示器的评测报告就会发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测试方法以及测试软件(如Displaymate、Hztools、Ntest、MitsubishiTest等),主要的数据测试环境都是在图像对比度较好,即背景层次(一般是灰度)效果最丰富时,再将亮度调节到适当程度,但绝对不是最高,而是偏中间一些。相反亮度过高只能影响数据的准确度,同时还会在文字的边缘出现光晕,图形图像显示也会模糊,不够清晰锐利。另外显示器最常见的缺陷如坏点、走光、亮度不均匀、灰度漂移等倒是与亮度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检测它们的方法却是要求亮度适中甚至是完全黑屏。
因此,显示器的亮度绝不是选购的决定因素,而是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在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都达到最佳的状态下,对图像的细节能够表现得层次丰富、文字显示清晰锐利、色彩绚丽,才算是一台完美的显示器。目前在高端显示器市场中经常采用的SONY特丽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SONY特丽珑采用的是单枪三束垂直栅条荫栅式技术,其AG栅距已达到0.24~0.22毫米,比普通显示器要小得多。而且光栅技术还消除了纵向点距,使电子的通透率达到了62.5%左右,因此文字显示锐利,亮度、对比度高,色彩丰富饱满,失真现象少。
当然这些需要整个系统的支持,好的电路设计才能最佳的发挥SONY特丽珑技术的优势。目前国内市场全部秉承SONY特丽珑技术的厂家主要有CTX、MAG、雅美达等,其中全球特丽珑显示器产销量最大的厂商的CTX一直与SONY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在领域内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比如升级使用特丽珑Ⅱ代彩管的PR705F就采用了MALS(多重散光聚焦系统)技术能够改善电子枪的汇聚效果,可自动调节光点的大小,使光点准确投射到屏幕的每一个位置,EFEAL(可扩展扫描椭圆孔镜头)技术通过提高聚光线亮度,使图像更加清晰。另外通过CTX特有的“维视”技术,解决由于显示器玻璃外壳的折射现象而造成的错觉和结构性画面扭曲的问题,并让环境反射光率变小,提高平面视觉的整体效果。因此CTX PR705F不仅能够满足挑剔的专业图像图像制作人员的口味,其优秀的性价比也非常符合普通用户家庭娱乐和办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