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L首页 > 硬件中心 > 电脑DIY >DIY常识 查看全部DIY常识文章
教你全面认识DVD区码
作者:cdbest 2002-05-29 09:18:16
说到DVD的区位码就不得不从DVD的起源说起。
DVD,全称为“Digital Video Disc”,后因DVD的涵盖规模超过当初设定的视频播映的范围,又被改为“Digital Versatile Disc”,译成中文就是“用途广泛的数字化储存光碟技术”,简称“数字多功能光盘”。
拥有前所未有的媒体功能的DVD,虽然是众所瞩目却一直迟迟未能推出,归结到问题的根本,就是因为它太好,所有人都看好它未来的市场,任谁也不愿错失这个机会,也就是说,是美、日软硬件多方利益难以摆平的结果,其中包括了规格制定者、硬件制造厂商和软件公司。
1994年12月,飞利浦(Philips)和索尼(Sony)发表了利用精密编码技术和光学原理读取的单面双层光碟MMCD(Multimedia CD),一个月后,东芝(Toshiba)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结合了先锋(Pioneer)、Hitachi(日立)等21家厂商的加盟阵营,公布了利用贴合技术,使光碟可双层录制的SD(Super Density-Digital Video Disc)的规格。两派厂商原本互不相让,眼看过去录影带VHS和Beta的争战又要重演,美国的电影业者和电脑业者于是极力敦促双方,必须协议共通统一的规格。
1995年9月,在IBM的调停协商下,两个联盟达成规格统一协定,组成DVD Consortium。1997年4月,DVD Consortium更名为DVD联盟,其下共有成员十家,其中日本厂商7家:索尼(Sony)、松下(Matsushita)、日立(Hitachi)、东芝(Toshiba)、先锋(Pioneer)、胜利(JVC)、三菱(Mitsubishi)、欧洲厂商2家:汤姆生(Thomson,法国)、飞利浦(Philips,荷兰)、美国厂商1家:时代华纳(Time Warber)。
规格虽然确立,但美国的消费电子制造商协会CEMA,和握有最多影像资源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却强制要求各DVD厂商加装“防拷贝系统”,同时要在DVD光盘上标注不同的区位码,这样,只有符合区位码条件限制度地区才能播放相应当DVD盘同时也限制了DVD向录像机等设备的转录。
美国电影协会之所以坚持使用区位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每部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映时间不同,为避免电影未上演DVD-Video却先行上市的利益损失,才以区位码加以控制,让一地区的电影上映后,再推出已加码的DVD。为此,美国电影协会将全球大致划分为六个地区:
第一区:美国、加拿大; 第二区:日本、欧洲、埃及、南非、中东; 第三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南韩、东南亚; 第四区:澳洲、新西兰、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岛屿; 第五区:俄罗斯、蒙古、印度、中亚、东欧、北韩、北非、西北亚一带等; 第六区:中国(除台、港地区)。
那么,是不是所有电影公司出版的DVD影片都具有区域限制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华纳WarnerBros、哥伦比亚Colombia、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派拉蒙Paramount、环球Universal、联合United Artist、米高梅MGM、迪斯尼Disney)出版的DVD影片才有这样的限制,也就是说,除了这八大电影公司之外的电影公司出版的DVD影片都没有区域限制,一般称为自由区域码(Free Region Code)或称全区。
当我们购买DVD影片时,在包装上一般都印有区位码,凡是在我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DVD都印有“6”或“ALL”字样,前者是只限在我国(除台、港地区)发行的影片,后者则是没有区位码限制,适用于所有DVD-ROM。
1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