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慢慢远去,处理器市场却骄阳似火。近日,Intel发布了三款新式的赛扬(Celeron)处理器,其主频分别达1.1GHz、1GHz和950MHz,作为低端市场的旗舰产品,赛扬的GHz产品系列以高速低价为切入点,着力与Duron在GHz市场打一场遭遇战。而率先发布1GHz Duron的AMD到底能对Celeron产生什么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新时代:新赛扬的发布标志着低端处理器全面进入GHz时代
新发布的三款赛扬产品的外频均为100兆赫,内部都带有128KB的二级缓存(L2 cache)。其中,最高主频为1.1GHz的Celeron处理器采用了铜矿内核,使用0.18微米cD0制作工艺,它的内核工作电压为1.75V,外频为100MHz。即将推出的1.2GHz赛扬将以0.13微米制作工艺制造,采用Tualatin核心,带有256KB二级缓存,采用100MHz FSB,工作电压为1.475V。并据资料显示,Intel公司将以800MHz作为后续系列赛扬的起跳速度。
(1.1GHz的Celeron处理器芯片图例)

但是,在Intel发布新赛扬前一周,AMD就已经推出了主频达1.0GHz的Duron处理器,首先突破了1GHz这个障碍,而当时赛扬还停留在900MHz的基础上。但是,由于Intel一下子推出了三款同系列的处理器,这才标志着整个低端市场,即赛扬和Duron同时进入了GHz时代。
其实,跨入GHz时代的新赛扬和新Duron仍处在一种转型期。这种速度上的转轨与技术上的转型仍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验,这种考验贯穿于整个低端市场GHz时代的全过程之中。而且,两个不同品牌的低端处理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将充满各种角斗。
(二)挑战:新赛扬面对着新Duron的强烈竞争
这三款新赛扬的千颗批发价分别为103美元(1.1GHz)、89美元(1GHz)和74美元(950MHz)。而AMD发布的1GHzDuron的大宗批货单价也为89美元,与1GHz赛扬价格等同。虽然价格惊人的一致,但是两者之间仍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新赛扬面对的挑战可能更加巨大。
新发布的赛扬处理器将外频锁定在100MHz,这对于以前的老赛扬来说是一个改进,也是新赛扬的一大特色。因为很多人都对赛扬的66MHz的外频多加责难。不过,Duron处理器从一开始发布的时候就是采用的100MHz的总线频率,早就搭上了100MHz的早班车。另外,相对于Intel的改变来说,似乎AMD的改进更大。这次发布的1GHzDuron处理器就是采用的新的Morgan核心,而不再是原来的Spitfire核心了。

(Morgan核心的Duron 1GHz处理器图例)
怎样理解这种核心的改变呢?这样说吧,现在市面上的AMD的Athlon处理器采用的内核是Thunderbird(雷鸟),而市面上的Duron内核采用的则是Spitfire(烈火)。由于Duron是从Athlon修改而来的简化版本,所以,他们之间的内核设计非常相似。后来,AMD发布了命名为Palomino的Athlon内核,使发热量得到了较大降低,而且使得性能也了有一定的提高。而现在所发布的新Duron所采用的Morgan内核,实际上就是一个Duron版本的Palomino内核,我们称之为Palomino-Morgan。所以,这种Morgan内核具有所有Palomino改进后的那些提升的性能。但是,Morgan仍然采用了比Athlon小的L2cache(Athlon和Duron他们的L1cache的容量都是一样的,一共128KB,其中64KB存储数据而另外64KB存储指令),只是Duron只有64KB的L2cache,而Athlon却拥有256KB的L2cache。
那么,这种Palomino-Morgan性能有什么性能提升呢?
第一,这种内核耗电量热量降低了20%。根据AMD所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新的内核由于采用的新的设计,所以在和同样频率的原来的内核相比的情况下,采用新的内核的处理器在耗电量和热量方面大约有20%的降低。
第二,3DNow!Professional技术的运用优化了系统。通过内建的3DNow!Professional指令集,Duron会支持全套的SSE指令,使这款处理器的立足点就和Celeron完全一样。这样,Duron就能优化3D图像的处理工作。
第三,采用了TLB(TranslationLook-asideBuffer)通道技术。该技术使得内存地址解析的通道数量增加。由于这个缓存中存储的是已经解析了之后的内存地址映射,所以在已经解析了的情况下,CPU就可以不再对这个地址进行解析,而直接从缓存中取出使用就可以了。这样增加这个缓存的通道数量可以明显解决解析“不中”的概率,从而使得系统的性能提高。
第四,数据预读取技术(AutomatcDataPrefetch)的采用。在Palomino以及Morgan中包含了一个硬件化的数据预读取规则。这个功能就是在CPU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之后,这个预读取硬件可以猜测哪些数据是CPU所需要的。如果这些数据并没有在Cache中,那么这个预读取设备就会自动的到主内存中去重新获取这个数据,而如果这个数据已经存在于Cache之中的话,那么CPU就会更加快速的得到这个数据。这样,优化了整个系统数据的处理。
(三)比较:新赛扬与新Duron各有千秋
1,cache比较:差别不大
和新Duron所拥有的128KB的L1cache相比,新Celeron只有32KB的L1Cache(其中16KB用来存储数据,另外16KB存放指令)。但是,在L2Cache中Celeron则要优于新Duron,因为新Celeron拥有128KB的L2cache容量,相比之下Duron却只有64KB。同时,Celeron的cache是包含在内部的,这就意味着16KB的数据存放用的L1cache实际上是和L2重合的(即实际上新款Celeron总共的数据Cache并不是144KB而是只有128KB)。而新Duron则不同,它的cache是存放在外部的,在cache上不存在重合的问题。因此,实际上新Duron的Cache数据存储容量也就只有128KB。
2,外频比较:Duron更胜一酬
新发布的GHz的Celeron将前端总线频率从老赛扬的66MHz提高到了改进后的100MHz。即使如此,Duron在这方面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因为Duron处理器虽然是采用的100MHz的前端总线频率,但是,实际上处理器是在每一个时钟节拍的开始和结束各进行一次数据传输,这意味着实际上Duron所采用的外频为200MHz。并且,Celeron处理器与内存之间的接口是100MHz,但是现在可行的方案都是将Duron平台和运行在133MHz频率之下的内存相搭配。因此,从内存带宽上来看,Duron也是更胜一酬。两相比较,新Duron在该项比较中显得更优。
3,工艺比较:新赛扬任重道远
虽然是AMD的低端市场产品,但是Duron在制造工艺上并不马虎。Duron所采用的制造工艺和ThunderbirdAthlon所采用的制造工艺几乎一模一样。实际上由于采用了新的内核,从某种意义上说新Duron甚至比Thunderbird核心的制造工艺更高。而1.1GHz的Celeron处理器采用的仍是铜矿内核,由于铜矿内核在性能上的局限性,赛扬的后续产品不可能束缚在铜矿上。而从即将发布的1.2GHz赛扬(采用的是以0.13微米制作工艺制造的Tualatin核心)的资料来看,GHz时代的赛扬可能会采取新的内核以变制变。因此,新赛扬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总之,面对如此种种的挑战与困惑,步入GHz时代的赛扬如何扬长避短,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压力,重振赛扬的昔日雄风,再展Intel的龙头大旗,的确值得众人期待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