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硬盘发展趋势综述
类型:原创 作者:【中关村在线 武昌鱼】 日期:2001-12-29 11:07:07
2001年的硬盘市场似乎也并不平静,除了普通的ATA硬盘外,极具便携性的USB移动硬盘也扑天盖地在市面上出现,引起了不少移动办公人事的喜爱.前段时间主要的几个硬盘生产厂家,像IBM、希捷、WD、Maxtor都纷纷推出了自己100GB以上的硬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西部数据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8MB缓存的IDE硬盘--WD1000BB-SE,,一时间,硬盘容量之争又一次成为人们视野中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硬盘的容量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增长,不断创造着奇迹。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硬盘的研发和制造当中,硬盘容量在几个月之中就能翻一番。记得我们去年还在用30或40GB的硬盘,而今,最大硬盘容量达到了惊人的160GB ,那就是Maxtor公司发布的容量为160GB的DiamondMax Plus D540X 5400rpm硬盘驱动器,同时还提供了最先进的ATA133传输模式,不过硬盘容量的提高要归功于单碟容量的提高,单碟容量戏剧性地从15GB、20GB、33.3GB、直逼40GB,在短短的时间内单碟容量翻了一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价格的持续下降,如今容量为IBM 60GB 7200转2M缓存的硬盘价格已经跌到了1000元以下,而在去年,这样的价格只能购买一块20GB的硬盘。也就是说,以几乎相同的价格,我们可以购买到几乎3倍容量并且速度更快的硬盘。硬盘价格直接引动了购买需求,主流硬盘的容量迅速攀升,甚至已经有人在考虑买一块硬盘来作移动存储设备。
硬盘容量的提高,要归功于主要硬盘制造商在研究和开发上投注的努力,是他们使得涂有磁性材料的金属盘片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我们提到硬盘容量,就要提到面密度。面密度(每平方英寸磁盘表面所记录的字节数,1英寸2=6.45cm2)是线性密度(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数)与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乘积。面密度会随着磁盘的半径变化而变化,一般我们提到的面密度都是它的最大值。面密度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单碟容量的提高,也是每MB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硬盘有相当高的稳定性,这要感谢硬盘厂商为加强硬盘稳定性及可靠性而采用的各种技术。除了现在硬盘所共有的S.M.A.R.T.(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以外,各硬盘厂商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先进的数据保护技术。例如,Fujitsu公司的CSS(Contact Start Stop)、Maxtor公司使用的MaxSafe、IBM公司的DFT(Drive Fitness Test)、Seagate公司的EDST(Extended Drive Self Test)和Western Digital公司的Data Lifeguard等等。数据保护技术能够自动地进行硬盘诊断,并且更快更准确,这对于保存在硬盘中数据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在硬盘领域发生的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是Ultra ATA/133的诞生。2001年7月,迈拓发布了新一代的硬盘规范,这个由整个存储设备工业联盟认可的规范,标准名称ATA133,或者是迈拓口中的FastDrive。ATA/133是完全延续原来并行 ATA的技术特征,它可以说与现在广泛采用的ATA/100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将硬盘接口带宽拓宽到了133MB/s,更大的带宽使系统能支持更高的传输率。由于此种接口类型是由迈拓公司独立设立,所以迈拓所谓的Fast Drive其实也就是 ATA/133的技术核心。从理论上讲,ATA/133能系统带来一定的系统性能提升,但在目前硬盘内部传输率还不及 66.7MB/s的前提下,带宽由100MB/s拓宽到133MB/s究竟会对系统有多少影响,普通持消极观点。目前迈拓已推出了支持ATA/133接口类型的硬盘--金钻七代(DiamondMax Plus D740X,7200RPM)和星钻三代(DiamondMax D540X,5400RPM),不过目前支持ATA/133的主板似乎很少,大部分主板只是支持ATA100或以下的标准ATA66,ATA33的接口规格,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加一块支持ATA133标准的PCI接口卡来达到使用ATA133硬盘的目的。在迈拓公司推出ATA133接口标准以后,已经得到了至少两家ATA133接口卡厂商的支持。
一直以来硬盘都是并行接口,从最早的ATA/66至现在的Ultra ATA/100甚至最新的Ultra ATA/133,它们都使用并行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但Intel却一直在大力推崇着另一种磁盘规范--Serial ATA(串行ATA),并且在明年中所有的芯片组中对应支持Serial ATA规范。串行ATA在最初版中能达到150MB/s的突发数据传输率,这甚至超过了目前的最新版的并行 ATA标准ATA/133所能提供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而串行ATA最终将实现存储系统突发数据传输率为600MB/s, 其次,串行ATA在系统复杂程度及拓展性方面,是并行ATA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Serial ATA标准中,实际只需要四个针脚就能够完成所有工作,第1针供电,第2针接地,第3针作为数据发送端,第4针充当数据接收端,由于Serial ATA使用这样的点对点传输协议,所以不存在主/从问题,并且每个驱动器是独享数据带宽。从此来看,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用户不需要再为设置硬盘主从跳线器而苦恼;第二、由于串行 ATA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模式,所以串行系统将不再受限于单通道只能连接两块硬盘,这对于想连接多硬盘的用户来说,无非是一大福音。
然而,不幸的是,硬盘生产厂商不能对Intel制定的规范置之不顾,他们只能够在ATA133和Serial ATA两者中择其一而行之,不是因为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缘故,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不过据说Serial ATA接口到现在也没有一款成形的硬盘可以支持它 ,看来由于Serial ATA迟迟未能及时真正地对现,所以在目前这一段时间内,新型并行 ATA接口类型--ATA/133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除了下一代的IDE接口标准Ultra ATA/133,还有一些应用在硬盘上的接口也值得我们注意。比如USB 2.0和1394技术应用在外置式硬盘驱动器上,用来增加存储容量或与如机顶盒这样的数字消费电子设备相结合现在也逐渐的走向成型。 总的来说,硬盘技术发展与存储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都是为用户带来容量更高、速度更快、运行更稳定,同时性价比也更高的产品。我们更加希望基于极具发展潜力的Serial ATA能早日取代并行ATA接口类型成为将来硬盘的主流接口类型。
资料来源: 文章字数:2436 |